筵席习俗
旧时民间筵席,只在生丧嫁娶及其他庆典时置办。席间菜肴多寡,各地不尽相同,最丰盛的筵席要数丰店、宣化一带的“三道点”。此种筵席吃完须经3个多小时,其席面的铺张、礼俗的繁杂,是县内,绝无仅有的。其基本情况为:开席后,首先轮换上完20余道冷、热、荤、素菜后,便请客人离席洗手、喝茶、吃糕点,称为“一道点”;吃完点心后,请客人重新人席,轮换吃完4—8道海菜(又称南菜)后,再次请客人离席洗手、喝茶、吃糕点,称为“第二道点”;二道点心吃完后,第三次请客人席,继而轮换上完10几道干荤、腥菜后,又请客人同前两次一样下席吃点心,称为“第三道点”;第三道糕点吃完,酒席亦结束。“三道点”的筵席,菜肴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糕点多为烧麦、蛋糕、面包、烫面饺、酥饼等。
其他地方筵席,则各具特点:芳畈、阳平一带为"20大碗”,即10碗干菜、10碗汤莱,干汤搭配、荤素兼有。刘集、河口一带有“8大碗”,即8个主要荤菜配多道素菜成席;“三圆席”,即席面除一些荤、素菜外,还配有鱼圆子、肉圆子和豆腐圆子。夏店、新城等地则有“心肺席”,即以心肺汤、蹄子肉、正肉、羊肉等为主菜,配以粉条、海带、笋子等素菜成席;“五荤席”,即在“心肺席”的基础上,增加肉糕、肉圆子;“4个头”,即在“五荤席”基础上,增加4碗荤汤莱;“6个头”、“8个头”则为海参席,席间必须有山珍海味,这也是县内较丰盛的筵席。
现在,这些饮食习俗,仍在各地延续。
菜肴习俗
鞍山人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绝大多数家庭除自种的新鲜蔬菜外,还备制有各种腌菜、酱菜、干菜、霉制菜和腊荤腥菜等,作为平时来客的添加菜。这些自制莱肴,各自做法不同,别具乡土风味。
腌菜主要有:萝卜、白菜、豇豆、辣椒等,是将新鲜菜通过洗晒、盐渍而成,色泽黄亮、脆生爽口;酱菜有:麦酱、豆酱、辣椒酱、酱黄瓜、酱豆角等,是通过晒、浸、渍等工序制成;色泽红亮、健脾开胃;
干菜主要有:干萝卜丝、条、片,干豇豆、干苋菜、南瓜笋、葫芦笋等,均为新鲜蔬菜晒制而成,都保持着本身的味道和营养;
霉制菜有:臭豆腐、臭豆渣、臭千张、霉豆豉等,都是通过煮、晒、霉制而成,其味闻着臭吃着香,极为开胃;
腊荤腥菜主要有:腊猪肉、腊狗肉、腊鸡、腊鱼等,均为自家养殖而舍不得吃,经腌制后,专门留着待客用的,其色泽深红、味道咸鲜。
民间许多农家风味菜,受到外地来客和家乡首长的青睐,如臭豆腐、霉千张、腌豇豆、干马齿苋等,每当他们前来就餐时,都点名要吃这些家常素菜。当地人平时自己吃的都是新鲜蔬菜和一些腌制莱;来客时,则必须冷热荤腥兼有,且都是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莱,鞍山有“惜菜待客”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其“好客”的好名声,在省内外传扬。
文章转载自:本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