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宁波5月11日电 题:天一阁: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
作者 林波
“考上了甬剧团,却被分配到了天一阁。”1978年,16周岁的王金玉成为浙江宁波天一阁文保所年纪最小的“修书人”。彼时的天一阁并未对外开放,缺乏专业修复人才,王金玉从零开始,学习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等技艺。
而今,在天一阁博物馆传习所里,古籍、书画、碑帖等文物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最近,王金玉正带着“85后”弟子谢龙龙一起修复天一阁藏明刻本孤本《白石野稿》。
5月9日,王金玉在修补古籍。 中新社记者 林波 摄宁波的城市口号“书藏古今”,说的便是明朝中期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因不希望藏书分散流失,范钦把遗产分割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并且附带要求“代不分书”。于是,天一阁藏书经由范钦长子范大冲等范氏后人,辅以“书不出阁”“子孙无故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等严厉的族规,得以传至近代。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本8万余卷。450多年来,天一阁藏书流传至今,书楼俱存,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历经朝代更迭、战争浩劫、岁月侵蚀,能完整保存到今天,也离不开历代匠师的修复。
5月9日,游客拍摄天一阁照片。 中新社记者 林波 摄从当年的“散兵作战”到成立修复部,再到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在王金玉的身后,已形成了一支科班出身的14人专业修复团队。一本本残旧泛黄的古籍经过拆页、修补、打眼、穿捻等一系列步骤,在他们的手中焕发新颜、重获新生。
“14人的修复团队中有3人是‘95后’。”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表示,在天一阁的“古籍医院”里,仍有大量的古籍、相当数量的书画亟需修补,以王金玉为代表的新老“古籍医生”们保持着对古籍最初的敬畏和新鲜,让“书藏古今”的故事代代传承。
藏书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传统,如何让天一阁的珍贵文化遗产全民共享?天一阁博物院通过古籍出版、数字阅读、开办展览、鉴赏活动、开辟古籍阅览室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大众接触到这些珍贵馆藏古籍。
此外,一部分历代方志、家谱、科举录等典籍已完成数字化转换,读者登录天一阁博物院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任意浏览查阅。
5月9日,游客参观天一阁北书库藏书。 中新社记者 林波 摄天一阁博物院院长庄立臻接受采访时介绍,天一阁还收藏了大量海外书籍,是“海上书籍之路”的重要节点。
以天一阁藏清代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为例,这件“御赐”宝贝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领衔创作这套铜版画的传教士郎世宁是意大利米兰人,他在华长达51个春秋,一直留在宫廷作画,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培养了大量兼通中西画艺的画师,还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
当下,打造书藏古今、阁闻天下的“书香圣地”是天一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2016年7月,天一阁古籍首次走出国门,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新安海底文化财发掘40周年纪念”展览上展出11种古籍。
2022年11月,“Tianyi Talk:书·话”——世界现存最古老三大家族藏书楼云端对话正式开启,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的三位“馆长”,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形式,共探东西方文化异同,并签署《宁波共识》,倡议成立世界藏书楼联盟。
“你会说汉语吗?”“你看过中国的书籍吗?”“你知道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吗?”2023年4月,天一阁推出“四海书香·海外街采Vlog”系列短视频,围绕汉语、书籍、藏书楼等主题,走在米兰、佛罗伦萨、布达佩斯三座欧洲城市街头,采访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书籍与中国文化。
庄立臻表示,天一阁的价值不仅仅是指书、楼等珍贵物件,更重要的是其传承下来的藏书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对典籍的珍视,对文化的敬畏,还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守护文明火种的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