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3月26日电 (记者 郑莹莹)布局前沿的产业往往像下一盘“未来棋”,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知道结果。但只有前瞻性地布局,时机到来时方有机会引领科技产业浪潮。
上海正在试图布局未来产业,并且这张“未来产业蓝图”还是不确定的。
为何要包容“不确定性”?
作为中国最早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2022年,上海率先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
《行动方案》布局了上海五大方向16个细分领域的未来产业。五大方向指的是聚焦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产业集群;16个细分领域包括:未来健康领域的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未来智能领域的通用AI、量子科技、6G等等。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说,“我们认为,这五大方向是确定性的,但这16个领域是不确定性的,只能说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基于我们过去的知识,来看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判断。”
他指出,要通过赛马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在竞争中看看哪些领域可以脱颖而出。
“如果用5年至8年的努力,这16个领域能有一部分能够发展成势,那我们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张宏韬说。
他指出,以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方向,能引领生产力实现新的跨越,“谁掌握了未来的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
新赛道与未来产业有何不同?
2022年,上海曾发布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个“新赛道”的行动方案。缘何在新赛道之后上海又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赛道又有何不同?
简而言之,一个是为了上海产业的“明天”,一个是为了上海产业的“后天”。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丁国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四个“新赛道”着眼于3年至5年,聚焦比较有爆发力、有成长性的一些产业,因此叫新赛道,赛道就是大家正进入、要发展的领域。
上海为何又提出发展未来产业?丁国杰说,这是根据技术成熟度曲线来划分的,新赛道的产业已经看到比较清晰的方向,大规模产业化可能未来几年就能看到前景;未来产业跟新赛道不一样,它还有些技术没有成熟,其应用可能比较遥远,或许要10年至15年。
发展未来产业的挑战有哪些?丁国杰说,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技术突破,我们在源头创新方面与国外领先国家相比有差距,相对而言,我们处于“跟跑”的角色。她强调,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久久为功。
其二、未来技术不一定是成熟的,它有些产品不一定能马上得到大众的认可或者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需要支持这些未来技术的发展,让它不断进行技术成熟的验证。
其三、聚焦大量未来产业的很多是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的成长面临着压力。
上海能给“未来产业之树”提供怎样的土壤?
以“打造创新主引擎 抢占未来新机遇”为主题的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25日在上海宝山区金色炉台大厅里举行。会上,上海对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3家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进行了授牌。未来产业先导区将在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发挥先导引领作用。
比如,上海(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将发挥高校资源集聚等优势,重点布局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三大方向,其目标是: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海勾勒了未来产业的方向,吸引“有识之士”前来落子,共谋未来产业“棋局”。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教授高安柱在受访时说,医疗机器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希望发挥相关制度优势和团队优势,合力实现全过程创新。
除了《行动方案》、先导区,上海还将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诚如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张宏韬所言,尽管上海对未来产业的布局还有很多不明之处,但两方面的工作是确定的:一方面是抓人才,另一方面是抓土壤(环境)。
南大合成生物产业园首席顾问唐海松说,科学的发展本身有很多偶然性,正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没有基础研究的积累,就没有新的技术出来。我们的产业发展要有近期的平衡,长期的(创新布局)更不能丢。他认为,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势正在于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