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朱莹)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晓青建议,适时调整扩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数据显示,自2007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中国免疫规划疫苗共有14种,可预防15种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认识的提高,对疫苗接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已有近15年未做实质性的扩容和调整。
刘晓青指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发起免疫规划项目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所有成员国纳入免疫规划的10种常规疫苗中,中国尚有4种疫苗未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包括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RV)。
刘晓青还关注到,近年来部分省份通过财政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等地区将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北京市、广东省、辽宁大连市等地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等。
刘晓青建议在条件成熟情况下适时调整扩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并采用多联多价疫苗,既增加可预防的疾病数,又能减少接种剂次。适时调整扩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利于进一步减轻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研究和实践均证明,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
扩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免疫规划体系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刘晓青说,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定拟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的优先次序,建立免疫规划疫苗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探索不同的疫苗采购筹资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免疫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同时打造有利的健康环境,激活疫苗生产企业活力,促进企业研发并提升产能,降低疫苗价格,实现免疫规划可持续发展。(完)